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政策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全国各中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并划定了参加学生范围: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去哪儿也有要求: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历史
溯源我国的研学旅行,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多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史载孔子招徒讲学,率弟子们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开阔眼界,了解民风政情。
唐代兴“壮游”、旅行学习之风,众多士子走出书斋,多作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他们访古问俗、优游林下、寻幽探胜、结交豪杰、相互学习,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修为人格、传承文化,成就很多传世的诗篇,而开放、包容的文化,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
及至宋代和明清,游学、书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社会逐步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流意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机遇
在低价游屡禁不止的旅游界,亲子游是块难得的肥肉——复购率高,对价格不敏感,这在中国当下的旅游群体中非常罕见。
对此,一位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带孩子出门,安全第一,能玩得好就行,便宜的团我还不敢报呢。”从3岁开始,等等每年夏天都要跟父母一起出门旅游。因为机票昂贵,一家三口每次花费基本在2万元左右。
这还是普通的景区游。如果参加国内营地体验,一个孩子2周的花费就要2万元左右;如果出国参加夏令营,报价就要翻几倍,普遍在4万元至6万元,有时还会更高。只要行程设计得有意义,安全有保障,再配上“专业”“国际”“双语”“团队协作”等标签,家长有很大概率刷卡报名。
挑战
随着进入者越来越多,大家也意识到,想要从这个诱人的市场里真正分到一杯羹,并不容易。
在内容支撑的基础上,更高标准的研学旅行需要把教育功能镶嵌在旅途中的每一个环节。同程安亲教育首席教育官黄泰山举例:每次参加夏令营研学或者游学,家长都会给零花钱,大部分在300元至500元之间。因此在活动中,辅导老师会要求孩子们写理财日记。
“研学旅行能够推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及仅仅只是刷题、提高成绩的现状。”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表示,研学和旅行是两个核心概念,研学是研究性学习,旅行是走出校门,而且不仅仅是个人旅行,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带着课题和任务,有组织有目的有学分管理的一项教学活动,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