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
大部分读过的书,最后都是会忘掉的,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知乎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其中见过最好的回答要数这条:
“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
研学,也是如此。一年时间,去十座城市,十所高校,拜访十位名人或导师,打十场辩论赛。每去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文化浸润,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思想,言行,形象。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
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
可以记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而不是只会说:
唉呀妈呀,这全都是沙子
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
他会记起: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或者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而不是只会说:
卧槽,这夕阳!
卧槽,还有鸟!
卧槽,真好看!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走出国门,和国外朋友谈起自己的祖国,不再是一句“My country is beautiful!Very beautiful!”
然后语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那么多的优秀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研学的方式去吸收学习并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也正是如此,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旅行方式也正在悄悄的走进千家万户。凭借着其新鲜、个性,富有文化韵味的特色,正吸引着不少的消费者,尤其是家长的目光。
研学旅行——边学边玩乐在其中
研学旅行既是旅游产品的升级服务,也是教育服务的分支产品。
它不再是以往的到此一游、走马观花,而是真正的融入到当地,让孩子去参与体验互动,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边玩边学,把学习知识融入到研学中去,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根据孩子所在地区的区域特点、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研学旅行的线路内容,从而加深孩子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
研学旅行之课本游:走进书里去探险
研学旅行的内容众多,其中课本游以其主题鲜明,与课堂高度结合而颇受欢迎。让孩子减压,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增长更见识。
走出教室,抓住孩子爱玩、爱探究的天性,结合课堂设计旅游线路,让课本变得生动有趣。
研学,给旅行加点料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一种旅游和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研学旅行无疑具备了这一特质。读书与行路,在此间相辅相成。
旅行中的学习,不是一种刻意的东西,也不会立竿见影。旅行中的学习,更注重一种体验和沉浸,也许你看不到孩子的变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孩子的眼界,书本上的知识要结合实践去落实,才是真正的“吸收”,研学旅行是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环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起见证孩子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