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培训策划新闻

纳帕海藏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传习中心

纳帕海藏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传习中心

小编为大家提供香格里拉资讯,香格里拉旅行攻略,香格里拉美食,香格里拉酒店,香格里拉会展,香格里拉团建,香格里拉活动策划等一切相关信息。

纳帕海是国际高原湿地保护区,云南涉藏地区最大的高原湿地保护区之一,也是香格里拉民族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藏族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望着这片圣洁而又祥和的幸福之地。

纳帕海藏语称“纳帕措”,意为森林下或森林边的湖泊之意,总面积2400公顷,位于市郊城西8公里,海拔3266米,湖面面积31.25平方公里,积水面积660平方公里,青龙潭、纳曲河、旺曲河从东注入,湖四周有落水洞9处,湖水从落水洞泄入尼西汤满、五境吉仁,汇入金沙江。
纳帕海是高原季节性湖沼,周边有17个村寨,700多户人家,3000多个村民。夏末秋初,雨水频降,湖水面积丰水时最大可达1000公顷以上。上年秋末至次年夏初,湖水下落,露出大片沼泽草甸,水草肥美丰茂,牧草茵茵、野花遍野、牛羊遍野、膘肥体壮,是牧民最理想的天然牧场。
到了10月,从青海、甘肃乃至域外南来的黑颈鹤不远千万里来到纳帕海与斑头雁、白鹤、黄鸭、赤麻鸭、绿头鸭、黑鹳、灰头鹤、大白鹭、白尾海雕、金雕、秃鹫等177种珍奇异禽云集纳帕海,在此,觅食、嬉戏、繁衍生息,纳帕海成为观赏黑颈鹤等珍贵飞禽的理想之所。
千百年来,在生物和自然因素影响下,香格里拉的植物群落不断进行着顺向和逆向演替。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以云杉、冷杉林为主,其次是云南松、高山松及其他针阔混交林。境内的森林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4个森林植被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纳帕海草原的一幅真实写照。
近二十年来,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纳帕海周围山地植被已逐渐恢复。雪山白雪皑皑、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草原绿草茵茵的景象赋予了纳帕海别样的高原景致。
居住在纳帕海周边的藏族人民十分珍爱黑颈鹤,把黑颈鹤奉为吉祥之物、圣洁之鸟,千百年来保护珍惜、宠爱有加。每逢秋冬来临,黑颈鹤飞临纳帕海国际湿地,与黄鸭、斑头雁一起在此嬉戏,在湿地内觅食昆虫、小鱼以及水生植物,在草丛中、水面上悠然自得漫游,使广阔空灵的草原另具一番诗性画意。
特别是黑颈鹤,由于得到了藏族人民的保护,与人十分亲近,常在村舍旁、帐篷边落脚,与人畜共处,惹人喜爱。
在纳帕海周边,藏族人民把对宗教的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共识融入了整个生产生活过程中,养成了热爱和平、热爱自然、悠游闲放、乐善知足的民族性格,也正是因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香格里拉才拥有了纳帕海人鹤相融的理想家园。
香格里拉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噶丹·松赞林寺,是康藏“十三林”大寺之一,为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于1675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奏请康熙皇帝敕准修建,并赐名噶丹·松赞林,后雍正皇帝赐名“归化寺”,到乾隆时到达鼎盛时期,寺僧曾多达1700多人。该寺整体建筑仿布达拉宫布局依山而建,为土木雕楼式建筑。寺内珍贵文物众多、建筑彩绘技艺精湛,堪称藏族宗教文化博物馆。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中甸(香格里拉),休整筹粮达半月之久,并接见了宗教爱国人士和民族进步代表。贺龙把亲自书写的“兴盛番族”锦幛赠送噶丹•松赞林寺。80多年过去了,一段段家喻户晓的红色历史,已然成为后人缅怀红军,传承长征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的春夏季节,纳帕海草肥水美,气候宜人,正值膘肥体壮母牦牛产奶的旺季,也是提炼酥油的绝好时机。这个季节纳帕海绿草茵茵,成群的牛羊点缀湖泊草甸,一派安谧、宁静的高原风光。此时湖畔周边牧民在牧帐、圈舍周围挤牛奶、提炼酥油、奶渣。

酥油是藏族家庭不可缺少的食品,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温度适当的奶汁倒入藏语称为 “雪董”的大木桶里,用力上下抽打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一层湖黄色的脂肪漫漫上浮,把油脂舀起放入凉水,然后反复捏、攥,将酥油拍成扁圆形的坨团。现如今,普遍运用现代工具进行油水分离,将其拍打成扁圆形酥油饼即可。
酸奶渣也是牧民的奶制食品,是提炼酥油的沉淀物经成型、晾晒而成,味酸,具有极强的助消作用,牧民外出通常带奶渣以防水土不适。
纺织技艺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的纺织等方面技艺达到了很高水平。他们将这些技艺广泛地应用于服装的制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在服装上织绣出生动优美的纹样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毛纺织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以牛毛、羊毛为主要材料,经过深加工,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如各种毡靴、毡袜、毡帽等。从古至今,当地藏民应用在生活用品上的毛纺织品主要有羊毛毡、氆氇等。
“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织制的毛纺织品,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唐书·吐蕃传》中已有关于褐、素褐和毡韦的明确记载,可见唐代藏族的氆氇类织品已很普遍。氆氇是以羊毛为原料,先将羊毛弹疏后用纺锤手捻成线,然后用木梭织机织成,一般幅宽20多厘米,颜色有白、黑、蓝、红、赭、青等。除单色外,还有毛织扎染的十字花氆氇。氆氇的品种有很多,可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氇,细氆氇纹理精细紧密,质地柔软,可与机织毛呢媲美。
氆氇是农牧区和城镇藏族群众的主要生活、服饰原料,用来制作藏袍、藏靴、帽子、卡垫等。色彩的强烈对比而又协调统一是藏族服饰的一大特点。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地运用间色,取得极为明快的艺术效果。
饮食习俗
当地藏族的饮食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以青稞、小麦为主粮,以酥油、糌粑为主要饮食。藏族的饮食与高原气候寒冷、缺氧相关,以奶制品和肉类为主,食物中所含高脂肪高蛋白是为了抵御寒冷,这种饮食结构已在高原上承袭了几千年。
酥油茶里有丰富的维生素,是藏民补充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而酥油是从牦牛牛奶中提取制作而成,对人体的能量补充有极大好处。糌粑是藏族人的方便食品,是高原上特有的青棵,经去壳、洗涤、晾晒、炒熟、磨细而成,既可干食,也可和着酥油茶捏成坨状食用。当地主要的风味食品有奶渣、酥油、红糖搅拌而成的“特烘”。用荞面、酥油、奶渣、红糖制成的“雪里雪落”。整块猪肉去掉内脏剔骨后加入花椒、草果、食盐等将其缝合,压上石板腌制,形状如琵琶,故称“琵琶肉”,藏族妇女手压的手工蛋面。藏式糕点“八撒”、“龙眼包”等等都是上乘的传统风味食品。当地藏族喜爱饮酒,一种是名气较大的青稞酒,是喜庆、节日必备饮料,另一种是家庭自酿的青稞甜酒,老少皆宜。
民居建筑
迪庆高原气候寒冷,人们必须依赖房屋来提供足够的保暖和庇护,这使得藏族人对于房屋建筑极为重视。藏族民居传承了祖先征战与防御的需要,用土夯就厚实的墙,当地民居在藏式碉楼的基础上,吸收汉式穿斗式木结构的制作工艺,将藏式碉楼前楹门改为前廊,墙柱改为檐柱,每根出头梁都有龙头雕刻,前檐双层斗拱,照面枋、子贤枋雕绘有串枝莲、万不断等吉祥图案,大插雕刻藏式吉祥八宝或汉式八吉祥物,廊前置护栏。藏房客厅特别宽大,中间耸立一根特别粗大的中柱。藏民往往以中柱的粗细判断房子的气魄、牢靠以及主人的贫富与否。堂屋是藏民生活起居、招待客人的主要场所,右侧和正面绘有藏传佛教的吉祥物八瑞相或八瑞物图案,堂屋周围分布着仓库、佛堂、客厅、卧室。
高原涉藏地区的藏族民居一般为两层,内部结构以粗大的木柱、横梁作纵横均匀排列,柱顶与十字横梁相衔接,后、左、右三方外围筑土为墙,墙体厚实,具有很强的稳固骨架、防震抗震功能。墙体与前方天井围墙相连,天井左右两方或一方筑有土掌,以做晒台。左前方围墙角顶部砌设烧香台,每逢初一、十五或节庆都要以松柏、桑枝焚烧天香,屋顶插有风马旗经幡随风猎猎作响。藏族民居历史悠久,适应高原独特气候。经过历史的演绎,不仅供人居住,而且还成为了民俗与文化的载体,体现了高原藏族人生存的态度。如今藏房越盖越好,而且融进了许多现代元素。
藏族服饰
迪庆香格里拉藏族服饰丰富多彩、绚丽缤纷,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藏族长期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劳作需要。

纳帕海周边藏族男子服饰,以藏袍为主,注重层次重叠,色泽醒目搭配,讲究以金银饰品装扮。内穿棉布或白蚕绸缎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外穿用布、毛呢、氆氇、绸缎等制作的“楚巴”,下身着白藏绸免挡裤,佩银刀、大钱包等饰品,头戴金边帽、礼帽,脚穿乌拉靴、长筒靴或金绒藏靴。一般分为“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等几种。现今,除老者外,大多数男子改穿汉装,藏装只在喜庆时穿戴,但是每家每户都会备有一俩套较为贵重的藏装。
纳帕海周边的女子服饰自成一体,上身着对襟大褂、外着绿色或黑色披肩、腰系白布围腰、头戴布帕。纳帕海区域将顶级女子服饰称之为“成古”,仅次于“成古”的服饰称为“目本”。普通女子装饰,一般头戴镶羊羔皮黑金绒三角帽,身着氆氇大褂长衣,外罩呢子或绸缎坎肩。
藏族婚俗
藏族歌舞豪放、典雅、古朴,藏族青年男女在歌会、茶会中以歌相识。在相恋后以情歌、情话谈情说爱。婚礼中,男女双方家庭要特意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领头。香格里拉藏族嫁者(或入赘者)出门前,父母作临行嘱咐,出门时唱告别歌,如泣如诉。届时,喜官手中要捧着洁白的哈达,带领队伍绕柱而歌。送亲者骑马而行,途中唱路歌、村歌,途中遇啥景物诵啥景物。娶方在门前列队迎候,备好香案和下马桌。当送亲队伍到达时,迎亲喜官上前恭请送亲队伍,送亲队伍下马后,将哈达献在背水女童的水缸上,以示吉祥如意,进门后,送亲者还要唱赞歌,赞扬新人入门的家中祖辈等,然后宣布陪嫁礼物。新郎新娘下跪点灯,披系红绳,就标志正式成婚了。送亲队伍返回前,喜官还要唱“嘱咐调”,以眷眷之心请迎方家人、亲友善待进门的新人。当晚,迎方家举行锅庄舞会,往往通宵达旦。
格冬节
神奇秀丽的山川,孕育了藏民族善良、豁达的性格,也使迪庆藏族的节日文化独具魅力。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格冬节”即跳神节,意为九样食物烩煮聚餐之意,是藏传佛教寺院专门组织的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
噶丹•松赞林寺在藏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为跳神预演;在寺院内进行,二十七、二十八日为诵经法会;二十九日为跳神面具舞,面具多种多样,有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舞蹈有唢呐、鼓、跋等器乐伴奏,气氛十分神秘,持续时间为一天。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涉藏地区也是纳帕海周边最隆重的节日,迪庆藏族由于受周边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大都习惯过农历春节,把春节看作最为隆重的节日,而藏历新年逐渐演变成为寺庙僧侣的节日,藏族称之为“阿达洛色”,意为喇嘛新年。
赛马会
五月赛马会是迪庆藏族特别是纳帕海一带一年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五月纳帕海正是草绿山青、群芳吐艳的季节,人们相约在城东的五凤山下或阿奴谷草原搭起帐篷,备好丰盛的野餐,邀约亲朋,尽情玩耍。赛马会除了举行传统的马术、马技、走马比赛外,还要举行文艺演出,民歌、山歌大赛,民族服饰展演,物资交流会等各种文化经济贸易活动。
藏族锅庄
藏族民间舞蹈中的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载歌载舞的古老歌舞。“锅庄”即藏语“果卓”,锅庄舞历史悠久,其根源历史可追溯公元七世纪以前。主要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域。香格里拉纳帕海乃至建塘坝区、小中甸一带都把锅庄称为“擦拉”,建塘锅庄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分为“擦尼”和“擦司”,“擦尼”大多以赞颂为主,有固定的歌词。“擦司”则可即兴填词吟唱,其舞蹈和唱词形式、内容比较灵活,具有清新活泼、浪漫抒情的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锅庄”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随之变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衍生出了颂扬英雄、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歌舞;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歌舞。民间对锅庄有这样的描述:“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的形象比喻。
香格里拉纳帕海乃至建塘、小中甸一带的锅庄主要有“郭卓”、“枯卓”、“帕卓”三大类,有“悠滑步”、“斜托手”、“搭肩舞步”、“跺足踢步”等等十多种基本步伐和动作。低头弯腰的基本舞蹈动作是建塘锅庄的一大特点。跳舞时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开始时舞步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节奏轻巧,变化较快。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9-2020云南天行拓展管理咨询会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滇ICP备11000881号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