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研学旅行

乡村实践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

2019年秋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开始启用新版统编教材,高一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整本书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这个时候语文老师犯了难,如何教这门课,怎么才能教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经典人类学著作,对于中国农村的血缘、地缘、家族、文字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做了经典的阐释。这本书是打开了解中国人和事的一把钥匙。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如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也很难真切理解这本书,如果没有对乡村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那么也很难了解“乡土中国”真正含义。

从这里来说乡村实践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意义势在必行。除此之外,乡村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价值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要价值。 

(一)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研学旅行目标的综合场所。

从研学旅行目标出发,我们在靠近大山和河流的乡村能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而且很多这样的山脉和河流就是哺育本地方的人民。欣赏自己所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体会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进行乡村研学时候,通过村庄发展变迁对比研究,最容易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乡村研学是研学旅行目标实现综合场所。

(二)乡村是各个领域杰出人物思想灵感源泉地。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和发现乡村,从乡村获取成才必要营养元素。
1、在政治上。
近代以来的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的革命斗争就赘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过下乡插过队,做过知青的青年很多都成为中国精英群体,知青生活锻炼了他们。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习近平)抛却历史的复杂性,领导人们都在乡村生活过程中锻炼自己,深刻理解中国,理解农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从而能更好的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
2、在文学上。

文学上那更是不胜枚举。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就与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鲁迅《故乡》开始,出现专门写作乡土小说的作家群体。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里湾》,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柳青的《创业史》。现代乡土作家沈从文《边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全部是有关乡村为题材的著作,全赖作家深入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加工思考写出经典著作。
3、在电影上。

也出现了以乡村为素材的经典电影《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十八洞村》,最出名的导演就是张艺谋、贾樟柯、陆川。

4、在建筑上。
以全球著名建筑师马清运为代表的的乡村建筑《父亲的宅》为代表的。还有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王澍主导的浙江富春江两岸的富阳村落建筑改造,也是获得一片好评。最近有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团队以甘肃会宁马岔乡村建筑荣获获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这些著名建筑师都是行走在乡村,从乡村中获取灵感,最终成为建筑大家。
5、在社科领域。
以研究乡村著名的费孝通、温铁军、徐勇、贺雪峰、古学斌、黄宗智、林毅夫等等,其中有很多都是“长江学者”。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杂家水稻专家袁隆平,在艺术领域吴冠中,音乐里面的很多民谣歌手洪启等等。通过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能让孩子们在发现乡村,探索乡村,在乡村中找到实践感和积累人生阅历。锻炼自己能在将来的工作有很大裨益,取得非凡成就。
(三)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是落实教育部门各项教育政策文件要求的重要途径。
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众所周知乡村是有很多乡村艺术存在,特别是民俗文化艺术中。书法、雕刻、戏曲全都是乡村的重要元素。
如锣鼓、唢呐、对联、高跷、社火、评书、乱弹、戏剧等等。文件还提到:统筹整合社会资源。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可见如果有符合条件的乡村,可以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提供方式。
2、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指出: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
密切与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考古发掘和整理研究,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工业遗迹,推动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件中都把农村作为学生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3、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支持: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乡村是天然的农业生产性劳动场所,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乡村是劳动教育首选地之一。另外一个就是这些文件大的背景也是推动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去做政策推动。乡村正是这样的“五育”目标实践的重要场所。

(四)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是现行校本教材的“活”的情景现场,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理解校本教材。

通过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的课本内容来看,涉及乡村的内容很多,而且涉及到方面面,这其实也说明乡村本身就是我们社会生活常态,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乡村,学问本身都是实际的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已经对于自然的知识乡土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远离乡村和自然。
没有真切的乡村生活经验和观察,对于课本内容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真切实感。所以乡村研学能弥补中小学生这一缺失,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本,去有效的学习。

(五)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能促进乡村振兴。

从事与乡村有关的社会职业很多,产业很多,行业很多,工作人员更是数不胜数。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中长期的战略,未来从事乡村振兴事业人才肯定是急缺的,也是很需要的。
乡村的研学就是让广大中小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乡村作为与城市文明并存,而且是互相支持的不同文明。
在乡村研学中,发现乡村之美,乡土智慧,非遗特色,建立家乡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以及从乡村中获得对于自然,对于艺术,对于建筑,对于生活的思想灵感,将来通过努力学习,用所学去建设乡村,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



Copyright © 2019-2020云南天行拓展管理咨询会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滇ICP备11000881号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