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初衷:为了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家孩子的出游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吗?
你家孩子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课本吗?
中国教育学会王振民先生说:“最好的教育在路上”。用现在大火的新词汇来总结便是研学旅行!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研学旅行的起源,以及对我们的指导作用吧~
研学旅行的起源研学旅行源起于2012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访问日本,他这次访问对日本成群结队的中小学修学旅行印象极为深刻。
对比之下,他也深感我们的教育方式确有应改进的地方,否则孩子的身心健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都将留下不足。
如全面推进做不到,个别地方、一些学校是可以试行的。
如有计划的推进,不断加以倡导,逐步扩大范围,是会有效果的。
因此,2012年教育部开始了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开始以日本的修学旅行为起点研究,又逐步研究英国、俄罗斯、美国等主要国家有关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并且成立了专项课题研究小组,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8个省(区、市)率先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
●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一词最早出现在这份政策文件上。
● 2014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为整个境外研学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 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挖掘研学旅游资源,公布首批10 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20 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强调将青少年研学旅游培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
● 2016年底,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
从以上的政策推出内容与方向,我们可以看到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轨迹:先行展开教育研究、旅游市场先行导入,各个部门认可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
政策明确表示,研学旅行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过度关注和对体验、活动的相对漠视,从而造成大量学生有知识少体验、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生命没生活。
学生很少有亲力亲为的“在场”机会,缺乏去经历、去做事情、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离、知与行分离的倾向。
针对这些问题,《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
在新时代,要加强实践教育,研学旅行是解决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