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城市中小学校将安排农业生产劳动 ,研学旅行有望迎来“井喷”?
近日,教育部引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按照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支持大学在食堂建立育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食物的思想意识。
现在的城里孩子有几个还分得清大蒜与大葱、韭菜与麦苗、谷子与黍子、高粱与玉米?恐怕城里30几岁的年轻人也没几个知道,这仅仅是农作物,如果扩展到各种蔬菜、乔木、灌木、中药材植物呢?所以,亲子农场真得大有文章可做,且可以与研学旅行结合。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成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并明确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要求各地强化督查评价,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在劳动教育时间上,《意见》主要从两个方面作出规定。一是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二是在课外校外安排。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也是在课外集中安排。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旨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可以说,亲子旅游有政策、有目标、有内容、有市场、有需求,并可与乡村振兴之城乡融合、田园综合体等国家战略结合,研学旅行更是量身定做。
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
木头做的跷跷板、滑梯、马车,还有藤条编成的秋千座椅。到农场的路上,不时见到画着小鸡、小猪的指示牌,引导孩子们去树丛里找小动物。这一幕就像童话故事里才有的乐园,孩子们却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并乐在其中。这就是亲子农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