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课程视野下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不是“只游不学”,而是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一是课程设置要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依托学校当地的社会资源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学校经过反复调研后认为,乡土资源是学校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具体而生动的重要资源。学校聘请了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并对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六个“研学旅行基地”。这六个地方都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学校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路线。二是课程设置要关注全员,形成一个既“多元”又“统一”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六个走进”研学旅行课程,围绕“认识家乡”这一主题,带领着学生从多维度深入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是一套自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涵盖的课程:一年级走进南沙百万葵园;二年级走进南沙湿地公园;三年级走进南沙丰田汽车城;四年级走进南沙天后宫;五年级走进广东博物馆;六年级走进广东科学中心。三是课程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带着一二年级的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家乡的风景是符合低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
课程实施的阶段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可见,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研学旅行课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纵向的角度看,每名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将参与6次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共分6个阶段完成。这样的时间跨度使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扎实而有效,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等,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评价对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评价具有导向的作用,会影响教与学的行为。实践证明,多元性评价制度比单一的评价制度更为客观、合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班级评价、年级评价、校级评价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分别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方案创意力评价、小组合作力评价、组长引领力评价、组员贡献力评价、成果创新力评价。
同时,学校还为学生的成果展示提供了两个平台:一是班级成果展示,学生在“展研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研学成果;二是校级成果展示,展示优秀小组研学的过程及每个年级的研学理念、成果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定期组织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研学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